導讀:不知道拿出三、四十萬 5G 基站訂單給華為輸血的三大運營商聽聞這一最新建議之后,面對那些一邊苦哈哈開站、一邊慘兮兮關電的基層地市公司該如何做出解釋呢?
近日,中國聯通洛陽分公司發(fā)布了一則快訊:《洛陽聯通通過 AAU 深度休眠降低 5G 基站能耗》,稱為解決 5G 基站能耗引起的運營成本與用戶收入之間的沖突,洛陽聯通網絡管理中心對已經入網的 5G 基站射頻單元(AAU),分不同時段定時開啟深度休眠功能,從而實現智能化基站設備能耗管控的目的。
簡單地說就是為了達到節(jié)省電費的目的,洛陽聯通每天定時關閉其在網 5G 基站。據其快訊介紹,通過對某廠家業(yè)務區(qū)已開通的 600 個 AAU 實施全時段深度休眠,預計每天可節(jié)省 3125 元電費。
相信洛陽聯通發(fā)布這則快訊主要是為了宣傳 5G 基站深度休眠功能的節(jié)能效果,但其通過每天定時關閉 5G 基站來解決耗不起電費的問題,也反映出基層運營商在 5G 發(fā)展初期所面臨的普遍困境:大規(guī)模的 5G 網絡建設與 5G 用戶增長緩慢的矛盾導致 5G 網絡空轉,所以才會出現運營商承受不了 5G 設備的高耗電量就只能開通之后一關了之的怪現象。
要解讀造成這一怪現象的深層原因,還要從三大運營商的 5G 建網策略失誤談起。
5G 技術發(fā)揮充分效用主要在 To B 領域目前已成為業(yè)界共識,因此 5G 建網本應遵循按需而建的市場規(guī)律,按照垂直行業(yè)的產業(yè)需求分片、分階段建設。但我國三大運營商的 5G 建網策略卻仍然復制服務消費者用戶的 4G 經驗,追求大規(guī)模的一次性連續(xù)覆蓋,全年投入 1800 多億建設 60 萬基站,基本上是掏空了運營商的口袋給特定企業(yè)(華為)輸血,雖然短期內通過增加投資為 GDP 做了貢獻,但其市場后果卻已呈現出拔苗助長的態(tài)勢。
當前運營商以每周新增 1 萬多個基站的速度大干快上 5G,截止到 6 月底已經開通超過 36 萬個 5G 基站。運營商懷揣的希望是網絡建設一步到位,路修好了不愁沒有車;然而殘酷的現實卻是 5G 市場在需求端仍然遲遲找不到方向:手機用戶對 5G 感興趣卻不知道花錢升級之后能用 5G 干什么。
按照工信部最新披露的數據,雖然運營商號稱 5G 套餐用戶已經破億,但全國范圍內實際接入 5G 網絡的 5G 終端數量僅為 6600 萬。也就是說在三大運營商已建成的 36 萬個 5G 基站上,僅僅連接了 6600 萬部 5G 終端,平均下來一個基站上只有 180 多個手機接入!
要知道三大運營商目前的 5G 建設以室外宏站為主,基本都是 64T64R 的大配置,特別是中國聯通為了和中國電信實現 200M 帶寬共享,采購的都是 320W 的高功率設備,按照洛陽聯通的實測數據 AAU 空載狀態(tài)下的平均能耗就已在 488W 到 634W 之間。
接入網絡的 5G 終端數量少得可憐,但開通的 5G 基站耗電卻高的可怕,因此,基層運營商也唯有一邊加速建站應付開通任務,一邊休眠關站節(jié)省真金白銀。如洛陽聯通一樣將已入網的 5G 設備進行定時斷電的舉措也不是什么的獨創(chuàng)之舉,而是很多背負業(yè)績指標的運營商地市公司的普遍做法。雖然由此可能造成少數 5G 用戶在特定時間段內無法使用 5G 網絡,會影響其 5G 體驗,但從考核投資回報的角度看,基層運營商此舉確屬無奈。
因為除了高耗能的 5G 基站干燒錢之外,,三大運營商還不得不采取資費優(yōu)惠或終端補貼等措施大力刺激 4G 用戶轉用 5G 套餐,由此帶來的不僅是市場營銷成本的增加,還有存量業(yè)務在收入上的損失。以筆者個人經驗為例,原本使用中國移動 168 元 4G 暢享套餐,現在已經變更為 128 元的 5G 暢享套餐,數據流量每個月 30G 不變,語音通話則從 450 分鐘增加到了 500 分鐘,但手機還是 4G 手機,使用的網絡還是 4G 網絡。
5G 業(yè)務上還看不見收入,但市場成本和運維成本卻在不斷累積,由此難免造成運營商財務狀況的惡化。為了減輕財務壓力,除了對已經開通的 5G 基站實施定時關站節(jié)省電費支出之外,運營商也只能轉向乙方動刀,更大程度向下游供應商轉嫁成本。
2020 年 7 月 21 日,中國移動 1.192 億芯公里普纜集采開標,國內光纖光纜企業(yè)"血流成河"成為最新出現的典型案例。在 5G 需求的推動下,中國移動本次集采規(guī)模由 1.05 億芯公里增長到 1.192 億芯公里,同比增長約 13%。需求雖然擴大了,但其對集采報價要求就要更低,血拼之后最終的廠家中標價已不足 20 元,這已是去年光纖價格由 60 多元直接腰斬至 30 多元之后的新一輪砍腿價了。
估計這些光纖廠商怎么也沒想到,三大運營商大干快上 5G,本來是行業(yè)需求旺盛、產業(yè)鏈利益均沾的大好形勢,怎么到最后變成了上游主設備廠商華為、中興大魚大肉吃飽,輪到下游配套產業(yè)喝湯的時候,運營商的鍋里就只剩下刷鍋水了?5G 的發(fā)展怎么會為以惡性競爭加劇、產業(yè)鏈健康發(fā)展受損為代價?
究其原因,還是三大運營商的 5G 網絡建設策略脫離了產業(yè)規(guī)律和市場原則,沒有按照快起步、慢培育的節(jié)奏,逐步上量循序漸進地催化 5G 市場走向成熟而致。5G 商用牌照提前半年發(fā)放,三大運營商在 R16 標準未凍結的情況下就在 SA 上開展大規(guī)模的軍備競賽。除了在建站數量上較勁之外,意圖通過共建共享來節(jié)省投資的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還祭出 200M 大帶寬高起點建網的絕招,謀求在網絡容量和性能上壓倒中國移動。
中國移動貌似處于劣勢,拿到了產業(yè)鏈成熟度弱于 3.5G 頻段的 2.6G 頻段,但其在決策 5G 建網策略時卻更為明智:雖然打的是 5G 建網的旗號,但其 160M 頻段里至少有 60M 可以用于 4G,所以中國移動的 25 萬基站建設走了一條明修 5G 棧道、暗度 4G 陳倉的路線。在 5G 用戶規(guī)模起步前,2.5G 頻段上的新增基站可以主要用來緩解 4G 網絡壓力,為其現網 7.5 億 4G 用戶提供更好的體驗,也相當于筑牢了存量用戶的護城河,為 5G 市場競爭中奠定了良好的用戶口碑基礎。
反觀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在 3.5G 頻段上的 200M 大帶寬建網,號稱是高起點,其實卻給自己挖了個深坑。在最近的國新辦發(fā)布會上,工信部的聞庫司長表揚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通過共建共享率先建成了世界上最先進的 200M 大帶寬的 5G 網絡,但實際情況卻是這兩家運營商雖然贏得了世界領先的名聲,但卻因為全球獨家要求采購 200M 的基站設備而喪失了 3.5G 成熟產業(yè)鏈的成本優(yōu)勢;此外,帶寬要求高了,基站功率也必然要提升,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由此又背上了 320W 高功率基站的能耗包袱。
相對于中國移動的 2.6G 頻段,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已經吃了 3.5G 頻段較高的虧,為實現和中國移動同等的 5G 覆蓋水平就需要花更多的錢、建更多站,而為支持 200M 帶寬而選型 320W 的高功率設備意味著還要掏更多的電費。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中國聯通的洛陽分公司會把每天定時關站作為創(chuàng)新技術來進行宣傳。
當然,也會有人說這是任何網絡技術升級換代在初始階段所必然要遭受的陣痛,隨著 5G 網絡加快建設覆蓋到位,必然引發(fā) 5G 用戶的迅猛增長,則網絡利用率低、業(yè)務收入不抵電費支出的問題自然迎刃而解。但這其實還是抱持著以手機用戶為導向的傳統(tǒng)網絡經驗來看 5G,與運營商當前的錯誤建網策略如出一轍。
中國通信標準化協(xié)會的數據顯示,目前 5G 主流基站設備的空載功耗約 2.2-2.3 千瓦,滿載功耗約 3.7-3.9 千瓦,是 4G 基站的三倍多;而且由于 5G 頻段高于 4G,要實現同等水平的覆蓋,5G 基站數量也需成倍增加。但從我國的人口基數和運營商的 5G 套餐定價水平來看,5G 將來的 To C 用戶規(guī)模和收入規(guī)模怎么可能達到 4G 用戶的三倍以上?
三大運營商運營和維護規(guī)模相當的 4G 和 5G 兩張網絡是長期趨勢,5G 網絡的前期建設投入和后期運維支出數倍于 4G 網絡已成定局,因此,運營商從 To C 的手機用戶身上追求 5G 產出效益的愿望注定不可能成功,華為運營商 BG 總裁丁蕓在 2020 共贏未來全球線上峰會發(fā)表題為《釋放網絡潛能,激發(fā)商業(yè)增長》的主題演講中,明確指出:發(fā)展 5G To B 業(yè)務才是運營商實現商業(yè)成功的關鍵。
然則,如果 5G 在商業(yè)上取得成功的關鍵是發(fā)展 ToB 業(yè)務,那么面向 To B 業(yè)務的 5G 網絡建設需要三大運營商在當前所采取的大規(guī)模連續(xù)覆蓋策略和大干快上節(jié)奏嗎?
在此前的國內 5G 招標中以最高價取得最高絕對份額的華為,在幾乎掏空了三大運營商的口袋之后,在其剛剛召開的 2020 共贏未來全球線上峰會上,針對海內外運營商客戶給出的最新建議是:“優(yōu)先熱點區(qū)域和重點行業(yè)應用覆蓋”、“精準建網,最大化網絡價值”!
不知道拿出三、四十萬 5G 基站訂單給華為輸血的三大運營商聽聞這一最新建議之后,面對那些一邊苦哈哈開站、一邊慘兮兮關電的基層地市公司該如何做出解釋呢?